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學生、家長、學校均稱,教育部門要求開展的網絡道德教育將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剛一放寒假,有的家長便開始犯上了“假期網絡恐懼癥”,擔心自己的孩子會成為“網癮少年”,整天就知道去網吧上網。為了解除家長們的這一心病,今年寒假,教育部門發文要求學校開展網絡道德教育,以此對學生上網進行有效的疏導。
學生:倡導理性上網方式
當日上午9時,記者來到太原市三十中附近的數碼港網吧。網吧內冷冷清清,僅有十多個學生在上網。其中,玩游戲或者看電影的有7人,聊天的有兩人,瀏覽新聞、查閱資料的有1人。
在游戲區記者看到,房間里烏煙瘴氣,桌上亂放著可樂、薯片、煙盒,幾個學生正在睡眼惺忪地玩著“魔獸爭霸”,玩到盡興處還扯著嗓子高喊:“太棒了,你幫我加血!”一局戰罷,記者遞上一根煙,學生高云峰滿不在乎地接過去后便開始吞云吐霧。他說,他和鄰座的幾個人都是中學生,昨晚一夜沒回家,背著父母跑出來上網放松。
普通區里,學生劉偉(化名)正神情專注地瀏覽著網頁。他告訴記者,為了做好寒假作業,他特意請“百度百科”來幫忙。劉偉邊說邊輕點鼠標,向記者演示如何迅速全面地查閱張學良的生平。“就這么簡單,搜一下就行!”他說,自己家里沒有電腦,只能到網吧來查閱資料。劉偉一般隔兩天來一次網吧,除了使用百度百科,還會了解一下時事政治,或去各個論壇參加一些討論。現在,他正和班里的同學們一起倡導正確理性的上網方式。“必須讓大家知道,網絡首先是用來學習和擴大視野的,而不是用來玩游戲的。”
家長:堵不住,不如疏
1月22日,太原市三十九中學上初中的李明(化名)和母親張女士一道來到小店區一家心理咨詢室。長期以來,李明上網成癮,學習成績一塌糊涂,讓家人十分頭疼。“這孩子每天上網超過10個小時,性格怪異,不善與人交流。”張女士說起兒子上網的事情就發愁,她曾試著切斷網線,或強制性地將電腦搬離,但每次均以兒子的勝利而告終。“后來,我實在沒辦法,就帶著他出去旅游,希望能夠轉移他的注意力。”張女士說,無論多好的風景都無法引起李明的興趣,每到一處,他總是先去詢問哪里有網吧。“為什么非讓孩子和電腦劃清界限呢?”心理咨詢師表示,“其實,上網可以幫助孩子獲取許多有利的信息。”詳細交流之后,張女士發現,孩子的網癮跟自己有很大的關系,長期的“高壓政策”讓其產生了逆反心理,“堵不住,不如疏”。
在記者隨后與另外幾位家長的交談當中,他們均表示孩子去網吧本身并不可怕,關鍵是他們進網吧之后去做什么。對于教育部門倡導的網絡文明,他們明確表示贊同。
學校:建立優良網絡陣地
如果說禁止學生進入網吧是培養其良好上網習慣的“硬”手段,那么教育部門此次出臺的關于開展網絡道德教育的規定,則無疑是“軟”手段。
有資料顯示,我國有近2.98億網民,其中近三分之一為學生。由于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未定型,更容易受到網絡低俗內容等有害信息的影響和侵蝕。針對中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學校可采用多種形式規范學生的網絡行為,如發布網絡文明公約、贈送讀本、征文比賽等。
學校也可建設校園綠色網絡,在網上提供健康向上的內容,為中小學生創造良好的網絡學習條件。去年,太原市貴都小學就建立了自己的校園博客群,老師不僅可以在博客上給學生布置作業,還可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從而建立了一塊培養學生良好上網習慣的陣地。
下一篇:戒網癮 心理咨詢加吃藥遭質疑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治網癮不能因噎廢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