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高考之前,中學生學習壓力加大,容易激活性格中固有的一些特質,引發強迫問題,嚴重的可以達到強迫癥。
強迫癥有哪些表現呢?比如,有的同學總會反復檢查考卷,以致答不完題目;有的同學非常怕臟,總是長時間洗手;有的同學考完模考后總是反復思考自己哪一題是怎么答的,以致食不甘味;有的同學總是對一個不很重要的問題反復詢問老師,好像總是弄不明白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有的同學考完后總懷疑自己哪個題是不是答錯了,多少天后還不安心┅┅這些都是強迫的表現,只不過不到一定嚴重程度,還達不到強迫癥的診斷。
對強迫問題有多種治療方法可以使用,比較常用的療法之一是森田療法。本文就介紹一些森田療法的知識,以期對高中同學們有所幫助。
(一)
森田療法有一句經典的話,叫做“順其自然,為所當為”。這是什么 意思呢?
順其自然的“其”字,指的是癥狀背后的情感。癥狀是情感的表現,因為壓抑著一些情感得不到處理,才會得病。順其自然,就是要順應情感的自然。情感發展是有其自然規律的,森田療法認為,情感是不可控制的,由癥狀引起的焦慮情感如果不加關注,就會自然減弱、消失。順應情感的這個規律,就是要有這類問題的同學們不要去關注自己有焦慮引起的焦慮和難受的情感,任其自然發展,它會自然消失。
情感癥狀背后一定是有內心沖突的,比如有強迫問題的同學,他們的腦子里好像有兩個小人,一個說:“要這樣!”另一個說:“不,不要這樣!”這就要打起來了,這就是內心沖突。其實,不僅是有強迫問題的同學,即使是正常人,也會有內心沖突,高考前遇到內心沖突更是正常的。內心沖突也會引起人的情緒體驗。比如有強迫問題的同學,身受學業和癥狀雙重困擾,可能會積壓一肚子的火氣,實在憋不住了,回家也可能沖父母發泄。森田療法認為,由癥狀之外的原因引起的情緒,經宣泄后自然消失,所以同學們發一通火之后,如果得到別人的接納,往往會覺得好過些。當然,如果別人不接納,那宣泄之后往往更難受。
再者,有強迫問題的同學要加強適應性,改善自己的性格。人要在各種復雜的環境中生存,首先要適應環境,適應了才可能改變,也才可能進取。有強迫問題的同學往往比較追求完美,做事有些刻板,不夠靈活,不能很好的適應變化的學習生活,這種性格特點與癥狀是有關系的。比如住院式森田療法,在二期,會要求病人在一周之內不許說話。大家想一想,人是社會的人,誰能做得到在這么長時間內不說話?于是很多病人為自己說了話而非常自責。其實,規章是一定要有的,但只要不出大規章,有一些小違反行為是正常的,不說話倒是不正常的,因為不可能不說。森田療法通過這個規則告訴病人們,要允許自己犯些錯誤,不用追求完美的達到治療要求,即使不允許自己犯錯誤,也不可能沒錯誤,要學會變通,學會靈活。而又強迫問題的同學往往不會靈活,所以遇事容易有內心沖突。
面對內心沖突,應該怎么辦呢?各種療法都強調接納。接納什么呢?我從實踐中總結了四句話:“接納現實,接納癥狀,接納痛苦,接納沉浸于痛苦中的狀態。”接納現實,包括接納自身的現實情況和接納外界的客觀環境;接納癥狀和接納痛苦都包含著接納自己的情緒;接納沉浸于痛苦中的狀態包括接納自己的內心沖突。有痛苦,想擺脫,這是正常的,正常人也會有類似的體驗。有就有吧,痛苦就痛苦吧,接納自己的情緒和狀態;現實是什么樣,就承認是什么樣,按現實的本來面目去接受。有一種平和、接納的心態,還煩嗎?就不煩了,起碼是,不再為煩而煩。
這就涉及為所當為。
(二)
為所當為是建立在順其自然基礎上的。情感雖然不可控制,但行為是可以控制的,病態的是行為,而人是正常人。順應自然,忍受痛苦,帶著癥狀去做用應該做的事情,這就是為所當為。
為所當為不是為所欲為,不是想做什么做什么,不是想沉溺于癥狀就沉溺于癥狀,而是帶著癥狀去做應該做的事情。應該做的事情是現實生活中的、有建設意義的事情,而不是非逼著自己去做不現實的事情。比如帶著癥狀去正常的學習、勞動、料理家務等,就是做現實的、建設性的事情,就是應該去為的。
也就是說,雖然痛苦,但還是要忍受痛苦,帶著這種不舒服的體驗去做積極的、建設性的事情。比如強迫思維,總在腦中反復思考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不要關注癥狀,還是該做什么做什么。
為所當為,還要求有強迫問題的同學們為所怕為。對于現實生活中有建設性的事情,雖然怕,但還是要帶著這種怕的感覺去努力做。比如怕臟,但不能因此不碰東西。
但為所當為不是逼自己。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限度,在限度內可以行,也可以接納癥狀。比如,有的強迫問題的同學總擔心門沒鎖好,反復檢查,那就非要治到讓他一遍也不檢查嗎?并不是這樣,其實,檢查一兩遍是正常人也會去做的,不用完全改掉。有些時候,癥狀太痛苦,也可以稍逃避一會兒,但不能總是逃避。這也就是為所當為與行為主義療法的不同,森田療法并不主張逼自己,為所當為也是建立在順其自然、接納的基礎上的。
(三)
人的過程包括認知、情緒、行為。以上談了情緒和行為,森田療法講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是不是不強調認知呢?
其實不是。但只有森田療法的知識是沒有用的。知識要變成體驗,就要通過在行為中去領悟。領悟什么?不是背森田療法的條條框框,而是從親身體驗中學習。比如,今天我學習太累了,今天實在不想再學了,回到家,是允許自己放松一會兒,還是逼著自己再學?像這樣的問題,大家天天都會遇到。這就可以去體驗,再從體驗中去領悟一些道理。森田療法中的認知,也是有親身感受后形成的認知,是體驗到的道理。
認知,也包括態度。不改變看事情舊有的模式,新的習慣就無法養成,人格就無法改變。所以提高認識也是很重要的。
其實,森田的思想不僅可以用來治療強迫癥,也可以用來治療多種神經癥,對正常人也是一種可以效仿的很好的生活態度。上面說了這么多,也希望對面臨高考的高中生朋友們有所助益。
>>>
下一篇:“網癮”—網海中的暗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關注躲在角落里的孩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