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轉移注意力是要將注意力轉移開強迫癥狀,即使是幾分鐘也行。首先選擇某些特定的行為來取代強迫性洗手或檢查。任何有趣的、建設性的行動都可以。最好是從事自己的嗜好活動,例如:散步、運動、聽音樂、讀書、玩計算機、玩籃球等。
當有強迫性思考時,你先「再確認」那是強迫性思考或沖動,且「再歸因」那是源自你的疾病-強迫癥,然后「轉移注意力」去做其它的事。記住不要陷入習慣性的思考,必須告訴自己:「我的強迫癥又犯了,我必須做其它的行為」你可以決定"不要"對強迫思考做反應,你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做強迫癥的奴隸!
(一) 十五分鐘法則:
轉移注意力不是件輕松的事。要將強迫思考瓦解,然后做該做的事,要花極大的力氣與承受莫大的痛苦。但是唯有學習抗拒強迫癥,才能改變腦部生化,假以時日必會減低痛苦。我們運用十五分鐘法則,就是延緩反應的時間至少15分鐘以上。剛開始時可以從延緩5分鐘做起。原則是一致的也就是:千萬不要沒有延遲就立即反應。注意這不是被動的等待15分鐘,而是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做「再確認」、「再歸因」與「轉移注意力」。然后你要做其它有興趣、有建設性的活動。在一段時間之后,再評估強迫癥的沖動,看看強度是否下降,并且記錄下來。即使一點小小的下降,也要鼓勵、獎賞自己。強迫癥患者常常會有求完美、100分的心態,所以也常不滿足一點點的成就,總是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以致行為治療無法成功。目標是延遲15分鐘以上,只要不斷地練習,將會大大地減低強迫癥的強度。一般而言,越多的練習,就會越順手。不久之后就可以延遲20分鐘或30分鐘以上了。
(二) 只要做就有收獲
轉移注意力來做其它的事是很重要的。不要期待這些想法或感覺可以馬上走開。不要做強迫癥要你做的事,你要堅持做自己選擇的活動,如此強迫性沖動會因為你的延遲而減弱甚至消失。即使沖動很難改變,你還是會發現可以稍微控制你反應的動作。
運用「全心的察覺」與當個「旁觀者」將會讓你更有力量。此步驟的長期目標就是不要對強迫癥反應。立即的目標就是反應前要稍微延遲。你學習不要讓強迫思考來決定你該如何做。
有時強迫性沖動太強烈了,以致你無法不做強迫性行為。不過假如你不斷地演練這四個步驟,將可以預期改變腦部的生化。時常提醒自己:「不是我覺得手臟要洗手,而是強迫癥在影響我。這次強迫癥贏了,下次我會撐得更久再反應!」如此演練,即使最后做了強迫行為,也包含了行為治療的元素。很重要的是:再確認強迫行為是一種強迫癥,這是一種行為治療,總比光做強迫行為而不想得好。
給對抗強迫性檢查的朋友一個秘訣:假如你的困難是檢查門鎖,請試著專心、全心全意鎖門。察覺內心興起的鎖門的沖動,然后仔細、緩慢的鎖門,讓這個動作深深的記在心中,例如:「這個門現在已經鎖上了,我看見門已經鎖上了!」你得到一個深刻的印象就是門已經鎖上了,所以當強迫性沖動要你去檢查門鎖時,你可以馬上「再確認」也就是:那是強迫性想法,那是強迫癥!你可以「再歸因」也就是:那不是我,那只是我的腦部在作怪!你可以轉移注意力做其它的事情,并且心中確認自己已經小心地鎖上門了。
(三) 紀錄行為治療
將成功的轉移注意力的行為記錄下來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你可以回溯去看何種行為對于你轉移注意力最有幫助。當列出來的項目達到預期的效果時,可以幫助你建立信心。記錄可以幫助你在強迫癥狀嚴重時"換檔",并且訓練自己記得過去曾做些什么。當成功的經驗越多時,自己就越受到鼓勵。
只記錄成功的經驗,而不紀錄失敗的經驗。你必須學習自己支持自己,給自己一些鼓勵,這對自信心的增強有很大的幫助。
步驟四:再評價
前三個步驟是利用既有強迫癥的知識,來幫助自己厘清強迫癥是一個身體的疾病,也就是腦部生化的不平衡,而不去接受強迫思考的驅迫,同時轉移注意力在有建設性的行為上。「再確認」與「再歸因」是連在一塊兒的,接著而來的就是「轉移注意力」的步驟。這三個步驟的總體力量,大過個別步驟力量的總和。「再確認」與「再歸因」的過程可強化「轉移注意力」。在行為治療之前,你開始「再評價」那些強迫性想法與沖動。等到前三個步驟經過適當的訓練之后,就可以及時地將強迫性想法與沖動的價值降低。
我們利用十八世紀的哲學家亞當史密斯發展出來的觀念:部分的觀察者,來幫助你更清楚的了解四個步驟的執行。史密斯描述:部分觀察者是我們內在的一部分,正如心中的另一位觀察者,這個人了解我們的感覺、狀態。當我們想要努力地強化這個部分觀察者時,我們可以隨時叫他出來觀察自己的行為。換言之,我們可以用旁觀者的角色來見證我們的行為與感受。正如史密斯描述的:「我們是自己行為的觀察者。」
強迫癥的患者必須努力地處置強迫癥狀。你必須努力的維持旁觀者的角色,如此可以讓你有能力去抵抗病態的沖動直到消失為止。你必須了解強迫癥狀是無意義的,是來自腦部錯誤的訊息,所以你必須轉移注意力、換檔。你必須集中所有的心力,永遠記得:「這不是我,這是我的強迫癥在搞鬼!」雖然一時無法改變感覺,但是卻可以改變行為。靠著改變行為,你會發現感覺也會隨之改變。
再評價的終極目標是貶抑強迫癥狀的價值,不隨著它起舞。有兩個重點:第一、有心理準備:就是了解強迫癥的感覺將要來,并且準備承受它,不要驚嚇。第二、接受它:當有強迫癥狀時,不要浪費力氣自責。你清楚癥狀來自何處,你知道如何應付它。不管強迫癥狀的內容是甚么,不管那是暴力或性,你知道這些癥狀會在一天當中發生幾百次。你不必每次都響應,好像那是一個無法預測的新想法。拒絕讓它沖擊你,拒絕讓它打敗你。靠著對強迫想法做心理準備,你可以馬上確認出它且做再歸因的工作。你同時可以做再評價的工作。當強迫癥發生時,你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了。你將知道:「那是我可笑的強迫想法,那是沒有意義的,那只是我的腦部的障礙,不必注意它。你可以學習跳到下一個動作,不必停留在這個思維上。」下一步就是"接受"強迫癥已經發生的結果,千萬不要責怪自己意志力不堅,其實這都是腦部的不平衡所致,跟你無關。避免所有負面的、批評的想法,例如:「有這種強迫想法的人,是多糟糕,…」
結 論
有強迫癥的人必須鍛煉自己的心志,不要依照強迫性感覺思考去做。我們必須知道這些感受是一種誤導。用一種逐漸但是溫和的方式來改變對強迫癥狀的反應,并且試圖與之對抗。我們從中學習到即使持續、強迫性的感受,都只是暫時的,只要不隨之起舞它終將消失。當然我們也記得當我們對強迫癥投降時,它會越來越強烈以致淹沒我們。我們必須學習體認這些強迫性沖動來自何處,并且試著對抗它。在執行四個步驟的過程當中,我們奠定自我掌控的基礎。經由對抗強迫癥,我們增加了自信心,與經驗了自由的感受。我們增強了做決定的能力。也經由肯定的堅持,改變腦部的生化,進而獲得真正的自由!
(來源:湯華盛/臺灣生活調試愛心會)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