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父母應該讓孩子吃苦嗎?孩子是家中的寶,得到爸爸媽媽爺爺的萬分寵愛,所以說這些大人們,都舍不得讓孩子吃一丁點苦,但實際上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講,適當的讓孩子吃苦,更利于他的健康成長。
“吃苦”是孩子成長的一劑良藥。真是良藥苦口,“吃苦”過后享甘甜。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條件逐漸優裕,對孩子寵愛、偏愛、溺愛的風氣也在逐漸擴散。父母把這視為對孩子無私的愛。實際上,看看“溺”字的寫法,當“愛”泛濫成災,如水一般淹沒了孩子,孩子得到的就只是一個“弱”字。溺愛使家庭的教育功能心理弱化,嬌生慣養的孩子,是成不了大器的。
一些家長或者自己曾吃過苦,抱著一種補償心理,對孩子的物質要求任意滿足;或者生活很富有,對孩子百般溺愛,尤其在金錢方面出手大方,任意嬌縱孩子講究物質享受。他們認為自己很有錢,有條件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孩子花點錢沒什么。
古語說“富門寒教育”。我們的鄰邦日本經濟發達、生活富裕,卻經常對青少年進行饑餓教育、耐寒教育等,通過這些活動來培養孩子剛強無畏的品格,磨礪他們的意志,使他們具有銳意進取的精神。這些都將是孩子一生受用無窮的財富。相反,我們卻將孩子放進金錢堆砌成的“蜜罐”中,將孩子溺愛成一個個只知享受、不懂奮斗的富貴浪蕩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立自強歷來是國人推崇的修身美德,也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思想根基。一個自立的人必定會發憤圖強,有所作為;一個自強的民族必定會不斷發展壯大,最終引領人類前行的腳步。可以說,時代需要這種“生無所息”的精神,個人也需要這種向上的力量。
吃苦也是一種能力,一種重要的生存能力。吃苦能力越強,孩子的生存空間就越大,所以從小就得讓孩子嘗些“苦頭”。
在生物學上有個著名的“溫水煮青蛙效應”:如果把青蛙突然扔進開水里,沸水令青蛙的神經系統受到強烈刺激,青蛙在條件反射的作用下可以迅速跳出去。但是若把青蛙放在涼水里,讓水溫慢慢上升,青蛙便渾然不覺危險存在,怡然自得地游來游去,等到它感到熱的時候,已經無力動彈,唯有坐以待斃。這個實驗也啟示我們,人是有惰性的,會被環境慢慢地同化,而忽視周圍環境的變化,最終將不能適應社會,而被社會淘汰。其實直白地說,這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00多年前,梁啟超先生曾慷慨陳詞“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這擲地有聲的話是否能讓我們警醒?
生命中有不能承受之輕,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太輕松優越的生活,太多的寵慣會讓他們患上“軟骨病”。自古英雄多磨難,他們需要社會的歷練,需要風雨的吹打,讓他們變得更堅強、更勇敢。
建議家長朋友,對于上面所介紹的常識都能夠注重,因為自古以來,如果過分的溺愛孩子,什么事情都為他安排,舍不得他吃一丁點苦,對他性格以及為人處事的養成,都是非常不利的,面對困難他們也只會回避和退縮。
推薦閱讀:獨立是培養孩子的首要事項
下一篇:寶寶不聽話應該怎樣應對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兒童越來越缺乏耐心的原因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