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完了,我想上了不治之癥,它就象魔鬼一樣要害死我。”俞豐一進門就向醫生表露出了他的痛苦和絕望。醫生仔細打量了他一下,只見他身材高大,體格健壯,面色紅潤,并末發現什么身體異常,只是表情顯得十分煩躁,便問他究竟感到自己出了什么問題。
俞豐告訴醫生,他十分害怕聽到那種咳痰、擤鼻涕、鼻子噴氣之類的聲音,對之特別敏感。只要聽到這種聲音就煩躁至極,非常緊張,并出現胸悶、心悸、出汗等等許多癥狀,以致不能正常的工作與學習。而與他同班的一位同學因患慢性與,每節課都要多次發出這樣一連串的聲音,使他根本無法聽課。他說: “我一聽到這種一連串的聲音就受不了,好象是在受煎熬,在課堂上我根本不知道老師在講什么,我巴不得趕快離開這個班。我痛苦極了,我不知道生活還有什么樂趣。每天這樣活著還不如死了得好!”
醫生安慰了他幾句,肯定地告訴他:你患的是恐怖癥,,是神經癥的一種,并非不治之癥,不要著急,通過心理治療是能治好的。但你自己要有信心要積極主動地配合,這是能否治療成功的關鍵。
通過進一步交談醫生了解到:他生在農村,從小就好勝心極強,自尊心極強,學習成績一貫名列前茅,一直是優秀生。初中畢業時被縣里保送到省重點高中學習。省重點高中是好學生集中的地方,所以他占不到優勢。入學第一次期中考試成績就很不理想,這使其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挫傷,產生了沉重的心理壓力。而這時他下鋪偏住著一位同學,目空一切,誰都看不起,并且愛說謊話,還偷別人的東西吃……他對此人十分反感。
一天中午,大家都在午睡,這個同學用力地敲飯盆,于是俞豐就與他爭吵起來,并動了手,一拳上去把他打得滿臉是血。而這個同學因鼻咽部不適經常發出一連串聲音,打架后,這同學每次見到俞豐就發出這一連串聲音。面對這種非語言性的挑釁,俞豐毫無反擊的辦法,心里十分惱火。一聽到這種聲音時,恨不得上去把他的鼻子砸爛,但又不能打,自己極力克制自己。后來每當聽到這種聲音,俞豐的心就緊縮一下,想擺脫也擺脫不掉。這種害怕的心理不斷發展、力口重,嚴重地干擾著他的學習。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從此便開始了我三年灰暗的高中生活及以后恥辱的補習生活。”
高考時,他又坐到這個同學的旁邊,又不斷地聽到這種聲音,這使他煩燥不安,無法思維,無法答題,結果以高考失利而告終。第二年參加高考補習班,班里又有一名同學經常清理鼻咽部而不斷地發出上述聲音,使他無法學習,經常要步行回到二十里以外的家中看書。幸好高考時未與這個同學坐在同一考場,所以這次才總算考上了大學。
誰知上大學后,班里又有一位同學不停地由鼻腔發出強有力的噴氣聲,使他無法正常上課,如果這聲音從左邊來,他便覺得腦汁全流到左眼,右邊腦子成了空殼,而且左眼睜不開;如果聲音從右邊來,則似乎腦汁全流向了有限,右眼又睜不開。他時刻提心吊膽,害怕那聲音的再次到來,全部精力都被它牽走了,使自己的大學生活又受到了干擾。
對于俞豐的恐怖癥,醫生選用了想象系統脫敏法進行治療。系統脫敏法是最早應用的行為治療技術之一,是由沃爾樸最先發明及應用的,主要用于患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產生的超出一般緊張的焦慮或恐怖狀態。
系統脫敏法是利用交互抑制的原理和反條件作用的原理來達到治療目的。在系統脫敏法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利用的是人的肌肉放松狀態去頡頏由焦慮或恐怖引起的個體的心率、呼吸、皮電等生理指標的變化反應。肌肉放松狀態多次與引起患者焦慮或恐怖的刺激物結合,即可消除原來因該刺激物引發的焦慮或恐怖的條件反應。
由于人的肌肉放松狀態每一次只能頡頏一個較低程度的焦慮或恐怖反應,因此,治療時便從能引起個體較低程度的焦慮或恐怖的刺激物開始治療。一旦某一刺激不會再引起患者焦慮或恐怖的反應時,治療者便可向處于放松狀態的來訪者呈現另一個比前一刺激略強一點的刺激。如果一個刺激所引起的焦慮或恐怖狀態在患者所能忍受的范圍之內,經多次反復的呈現,患者就不會再對該刺激感到焦慮或恐懼了。
系統脫敏法由三個部分組成:放松訓練;建立恐怖或焦慮的等級層次;要求患者在放松的情況下,按等級層次中列出的項目進行想象或實地脫敏。由于想象系統脫敏治療適用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患者,這樣的人較易配合,療效較好。因此醫生結合俞豐學歷較高的特點采取了這次療法。
治療的第一步是肌肉放松訓練,這是非常關鍵的步驟,只有當患者很好地掌握了放松技術,能使肌肉很快達到深度放松狀態,脫敏治療才可以順利實現。
在咨詢室內,醫生與俞豐面對面坐在木制的椅子上,相距約1.5米,坐姿是按著我國氣功坐姿的要求。在訓練之前,醫生先讓俞豐體會一下什么是肌肉的緊張,接著再放松,充分體驗肌肉放松的感覺。然后讓他閉上眼睛,在醫生指示語的的引導下,醫生同他一起做身體主要肌肉群的先緊張后放松的訓練。從雙手開始,然后是雙臂、雙腳、雙下肢,最后是頭部及軀干的肌肉。肌肉訓練的徹底完成共分十三個步驟,醫生把這十三個步驟制成卡片,待這次訓練結束時交給俞豐,囑其回去按卡片的要求,每天練習一次,每次十五分鐘左右,以利于對放松技術的掌握。
間隔一周后俞豐第二次來診,醫生要求他匯報作業完成情況。由于他對放松技術掌握得較好,醫生就布置了進一步的作業,讓他列出害怕條件的層次。根據他對某些情況感到的客觀干擾程度(SUD),即按各情境將它們排列為SUD值由1~l0,SUD值每增加10為一級,共分十級。SUD為100的等級是對患者干擾程度最大的事件,10為干擾程度最輕的事件。醫生與俞豐共同制定出的干擾事件的層次如下:
SUD事件
1.晚自習時,聽到生人鼻子里發出的連續噴氣聲.
2.聽到遠處傳來“他”的挑釁性鼻中的哼聲。
3.看見“他”與別人夸夸其談,而“他”故意沖著我干咳一聲。
4.做作業時,聽到他連續不斷鼻子的哼聲及干咳聲。
5.數學課上,又聽到“他”鼻咽部發出一連串的聲音。
6.語文測驗時,聽到旁邊同學喉嚨及鼻發出聲音。
7.期末考試入場,聽到“他”罵了一句,亦伴有鼻聲。
8.制圖室,聽到“他”嗓子里的咳聲及鼻子里的噴氣聲。
9.上英語聽力課,又聽到“他”鼻子里發生的聲音。
10.與“他”在大樹下相遇,“他”的鼻咽又發聲了。
根據上列已建立起來的害怕事件的層次,便進入實際治療了。在脫敏治療之前,醫生讓俞豐調整呼吸進行肌肉的放松。當他進入放松狀態后,就請他舉起右手食指示意。這時醫生用語言根據SUD值從低級開始,描述該級列出的有關情景,每一級都要使他進入清晰的想象。然后醫生再加以語言的輔導,當俞豐不感到害怕與焦慮時,他就舉起右手食指示意。這時醫生讓他做兩次深呼吸之后,再緩緩的睜開眼睛。休息一會,輕松一下,讓他談談自己的感受。接著再進行下一個等級的脫敏治療。
每次就診脫敏治療不超過30分鐘,每次脫敏不超過三個等級。對于比較高的等級每次只脫敏一個等級,這樣可避免患者產生心慌和焦慮的情緒而不利于治療。
每次來診時,醫生都要求俞豐匯報一下上周的情況,恐懼與焦慮程度是否有所改善等,請他談體會、感受等問題,這對治療也起著很大的作用。如在交談中醫生發現俞豐是典型的A 型性格,即抓住這一點對他進行輔導,告訴他什么是A型性格, A型性格有什么危害及如何糾正等。此后每次作業的內容就增加了一項內容,放慢了治療速度。幫助俞豐糾正A型性格,有效地降低了他的焦燥程度,對治療起到了有效的輔助作用。經過四個月共八次的治療后,俞豐終于在醫生的幫助下,治愈了自己的恐怖癥。在治療結束一個月及一年半后醫生進行了兩次隨訪,發現療效很好。俞豐報告現在感到輕松愉快,心情舒暢,聽課效率較高,對那些聲音也不再產生恐怖與焦燥了。
淤結于心的懼怕心理
俞昭小時候住在一個院落里,進出要經過一個祠堂,祠堂里放了許多棺材,走到這附近,小朋友們就亂喊“里面有鬼,里,面有鬼!”嚇得他每次經過這里都十分的恐慌,天黑時更是如此,這段幼年經歷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懼怕心理。
上幼兒園時,有一次他無意扔出一塊石頭,結果擊中了另一個小孩的頭部,當時見到那小孩出了很多血,嚇得他直打哆嗦,急忙逃回家。后來盡管沒事了,但此事引起的恐懼心理令他逃了好幾天學,既怕見老師,又怕見那孩子的家長。
在小學快畢業時,有一次考試前,許多同學圍著老師問問題,嘰嘰喳喳,他也圍在旁邊問,由于怕老師聽不到,就大聲在旁邊喊。老師突然轉過頭來訓斥了他,叫他講話別這么大聲嚷嚷,他感到似乎受到了當頭一棒,引起一陣恐懼和緊張。此后,他講話總擔心著什么,就二直伯與人講話和接觸了。
中學時他成績一直很好,就是不合群,總感到自已是多余的,沒有任何朋友。進了大學后,離開了父母,怕人的心理也越來越嚴重,尤其怕班上一魁梧、蠻橫的同學,見到那些進行了鍛煉的學生渾身隆起的肌肉時,內心也感到懼怕不安。每次與人交往時都甚緊張,說話困難,不能自在;交往過后亦長時間處在焦慮不安中。當一群人在一起走時,他若走在前面,也會感到不安。極度,感到在許多方面都不如別人,以至都怕照鏡子。
醫生在接觸俞昭后感覺他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懼怕人的心理及其引起的人際交往障礙;二是自卑心理。其從小的懼怕感受,膽怯內向的性格鋪墊了其問題行為的心理背景;而老師的訓斥將本來就積淀的膽怯、懼怕情緒固結于心,并在內心深處泛化,以至不能與他人正常交往。而這又使他產生一定的自我否定感、導致自卑心理的出現。越自卑,就越怕與人交往,也就越缺乏肯定的體驗,這又進一步加深了他的自卑,更不敢與人交往,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在對俞昭病癥根源進行了分析之后,醫生向他指出,他的怕人行為與他早先生活階段上的令他恐懼的一些事件有關,而在以后的生活中,這些積淀在內心深處的恐懼又習慣性地(以無意識方式)支配了他的行為,并使其逐步形成一些不合理觀念及對自己的消極認識。如“我是一個不善于交往的人,我是個無能的人。”“我比人家差得太遠了,我是十足的廢物。” “我不敢與別人交談,我一張口就結結巴巴,緊張得不得了,話都講不出來。”
醫生要求他反復地批駁自己這些錯誤觀念,并幫助他確立新的合理觀念和適當的自我評價。然后,醫生讓他帶著新的認知在咨詢室內以想象的方式重新經歷早期那引起令他恐懼的條件,不斷地渲染積淀在心中的懼怕情緒。使其認識到過去自己其實一直停留在一種兒童心理意識層次上來對待幼年時的那些恐懼經歷,雖然年紀長大了,但卻始終未能以成人的態度和方式分析那些早期經歷,以至讓它們的影響泛化造成其持續的恐人癥狀、自卑心理等不良后果。
在幫助俞昭改變認知和思維方式后,醫生又向他說明,目前在他的社交恐怖心理和行為中,已經牢固形成的制約性反應是更為主要的根源,所以要改變現狀,必須要經歷一個舊的社會不適應行為逐步消去、新的適應性行為逐漸建立的過程,這就需要他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一段時問的系統脫敏,以按照一定的步驟慢慢地重建其社會交往的信心,克服以往的恐懼心理。
醫生首先教俞昭掌握放松技術,然后同他一起建立了從1 到10共10級恐懼反應層梯表。
事件SUD
1、和人在一起,但不和人講話。
2.和小孩子講話。
3.和家人講話。
4.和好朋友講話。
5.和一般同學談一面。
6.和生人講話。
7 . 和那蠻橫的同學講話。
8.小組發言。
9.班級發言。
10.遭到別人當場嘲笑、非議。
醫生讓他從恐懼度最低的等級開始,進行想象脫敏,與放松訓練進行配對練習,逐級通過,直到通過最高恐懼情境。然后醫生要求他進行“生活情境練習”,把在咨詢室內獲得的行為和感受移置到日常生活中去,真正進行實地脫敏,以在與他人的真實交往及他人的友好反饋中獲得自我肯定性體驗。
經過八次咨詢會談,俞昭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不再有怕人的心理了,能夠主動積極并較從容地與人交往,自信心增強,自卑心理消除,精神面貌為之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