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電話里,一個年輕的小伙兒講述著他的困惑:
我今年24歲,剛參加工作。我是個性格內向的人,不愿意在別人面前坦露自己,因而,在交際方面特別不行。這給我的工作帶來不良影響,別人也有些議論,弄得我與人交往,特別是與陌生人、領導或年輕的女性交往,總是說話緊張,很不自然……您說我該怎么辦?
"這是我第一次拔打心理咨詢電話,有些緊張……"
"在我聽來挺好的,即使有點緊張也很正常啊。你根本不是什么社恐怖癥。20多歲的年輕人,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在人際交往中有些不自然一點也不奇怪。其實,別的年輕人和你一樣都會或多或少地有過和你一樣的感覺。只是人們彼此看到的多是別人的外在的東西,內心的東西彼此不了解。于是,人就常常以為是自己出了問題。"我用了一些具體事例說明了上面的看法,而后明確告訴他,"你的問題關鍵就是一個自我封閉人可知特征。"
小伙子表示理解,轉而又問:"我也知道封閉自己不好,封閉給我帶來了很多痛苦。從上大學直到現在,我幾乎沒有交心的朋友。都說要開放自己,我也希望有彼此能夠敞開的朋友。那次,在外地上學時我遇到了一個朋友,我們談話敝開的比較多,我談到了從來沒和人談過的一些心事,當時感覺挺好。可是,過后,我總有一種被他看穿了的感覺,見到他就有一些緊張,后來就不再來往了。您說,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需要開放自己?應該開放到什么程度?"
"你嘗到了自我封閉的滋味不好受,你想改變自己,嘗試開放自己,這很好啊!"我表示贊許。而后分析說:
心理學家勒溫把人際交往生活分為外部空間和內部空間。他用兩個同心圓來表示,外圓表示外部空間,是和一般人交往的領域,相當于"前臺生活";內圓表示內部空間,是和個別人交往的領域,相當于"后臺生活"。不錯,在和一般人交往的領域,人們很容易演戲,不愿拉開帷幕開放自己的后臺。但,在和個別人交往的領域,人們則會自然地適度地開放自己的后臺。就是說,不同的人際交往領域,有不同的交往模式。
勒溫還發現,人的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的大小也因人而異。屬于自我開放型的人,相對來講內部空間小,隱藏的東西少,后臺生活較多地或較容易向他人開放;屬于自我封閉型的人,相對來說內部空間大,隱藏的東西多,后臺生活較少或較難向他人開放。這又說明,不同個性的人又有各自不同的交往模式。
看來,你過去在中就扮演一個自我封閉型的人。自我封閉型的人對別人開放的少一些,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他把和別人交往(即內部空間)的交往模式,運用到與一般人交往的領域(即外部空間),那就走進了自我封閉過度的交往誤區。你現在痛苦的根源正在于此。
你不用擔心開放了自己,別人會"看穿了"你。別人對你有所了解,就容易產生一種親近感,就愿意與你有較深的交往。反之,你一點也不讓別人了解你,別人對你一點把握也沒有,你就像一個黑洞讓人難測。你說,誰還敢去靠近你半步?在蕓蕓眾生茫茫人海中,你與那么多么人要進行交往,如果你也從來沒有或很少對別人開放自己的"后臺",那真是苦不堪言的。
年輕人深有領悟地說,"可是,您說怎樣才可以找到自己可以交心的朋友呢?"
"人際交往有自己的規律,一是人際交往是互動的,二是人際交往應該是主動的。"我說,只有拔響自己心中的琴弦,你才能有知音。你希望有交心的朋友,你就先向別人開放自己的生活后臺。自然,開放自己,要有合適的對象和場合。這無須多說。想強調一下的是,就具體的對象和場合而言,開放自己不應僅是'是否'的選擇,還有個'深淺'的選擇。由于互動規律,這種開放的深淺程度幾乎是可以自行調節的,就是說你會很自然地調節與不同的朋友的不同的開放程度。由于人際交往是互動的,你對別人開放了自己。這樣,你就會發現有更多的知心朋友。"
"可是,由于習慣,我與別人交往總是有點怕,就更難說成為知心朋友?"
"這很簡單,人的性格的改變不是單靠意愿,重要的是行動,一個小小的行動常常就會改變了人生。命令自己,每天面帶微笑地對人多說一句話。由此,你就會一步步地走過人際交往障礙,開放了自己,就迎來了你的真心朋友。就這么簡單,你有勇氣去做嗎?"
下一篇:心理學的亂倫情感解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金剛的“眼淚”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