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盼兒女來電話
“空巢”老人:情緒由“喜”變“悲”
昨日,在南寧某機關單位工作的林小姐憂心忡忡地告訴記者,她家樓下72歲的李阿婆這幾天見人總是不說話,看起來似乎情緒很低沉,她十分擔心。李阿婆的子女都遠在外地,幾乎每年要到春節才能回來看望老人。前幾天林小姐剛剛看到她的子女帶著兒孫離開,老人的情緒就開始不對勁了。林小姐表示,李阿婆長期寡居,在南寧似乎已經沒有其他親戚。平時常把家里電視機開得很大聲,偶爾出門也只是不聲不響地觀看樓下鄰居對棋或自己一個人上街買菜。“我們很擔心這樣下去老人的身體會被拖垮,她的兒女不在身邊,我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無獨有偶,居住在北湖小區67歲的陳大爺這幾天也面臨著接受兒子返程后獨居的現實。他告訴記者,自從兒子調到上海工作,每年春節過后他都要接受從“大喜”到“大悲”的變化。“雖然他們回來前,我也是一個人生活,但是房子里突然從吵吵嚷嚷變得冷冷清清,一下子讓人很難過。”陳大爺表示,現在他明知道兒子已經開始忙碌,但每天還是期盼著接到兒子打來的電話。
心理醫生:老人需子女關心社會關愛
針對兩位老人的情況,記者采訪了廣西綠蔭心理咨詢中心的李桂云醫生。李醫生表示,兩位老人的情況屬于“節后分離焦慮體驗”。
由于現在城市里大都是獨門獨戶居住,一旦節后老人再度陷入“空巢”,情緒上容易產生低沉、無助、空虛感,一方面明知道子女有工作不得不離開,一方面又擔心子女離開后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團聚。因此容易沉迷在熱鬧歡樂的春節時光中,若加上體弱多病、缺乏照顧,就會在心理上產生一種“預期擔心”,對很多事情都難以接受。
對此李醫生建議,子女在離開后,應該常常給父母打電話匯報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情況。過了年,實際上老人又年長了一歲,對子女的關懷需要更加深切,哪怕是一通簡單的家常電話,也會令其感到寬慰。而越上年紀的老人,子女越要關心他們的情緒變化,以鼓勵為主,遇事切忌大驚小怪。而老年人本身也應培養積極樂觀的健康心態,平時盡量避免獨處,多走出門和鄰居朋友交談,參加老年人集體活動。除保持養魚、下棋、釣魚等正當的愛好外,還應主動告訴子女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狀況。還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社區里的工作人員,或者直接向心理咨詢中心的咨詢師進行求助。想辦法盡快走出節后焦慮情緒的陰霾,回到之前的生活節奏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