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灰色”心旅
據統計,目前,我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41萬,占人口總數的16.5%,是較早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地市之一。隨著老齡化問題的日益突出,如何讓廣大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在九九重陽老人節到來之際,本版特推出一組“重陽節關注老年人生活系列報道”,從老年人的生活、娛樂、精神追求以及二次創業等方面,展示老年人的真實生活狀態,促進全社會關注老年人,形成敬老、愛老、助老的濃厚氛圍。
——重陽節關注老年人生活系列報道之一
他有兒有女,但總喜歡到老年公寓找這里的老人攀談。
他身體硬朗,精神矍鑠,但三年前他曾兩次自殺。
市某醫療單位的退休干部林大爺向記者講述了他三年前患上老年抑郁癥的那段“灰色”經歷。他說:“敬老、養老不僅僅是兒女通常所認為的物質供給和經濟資助,對老人來說,絕對不能缺少精神上的贍養和關愛。”
退休在家精神抑郁
林大爺今年已86歲,生有一兒四女,女兒們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只有兒子在威海安了家,但不跟他們老兩口一起生活。
1990年,從醫近半個世紀的林大爺從心愛的醫療崗位退休。頭一個月,少了往日的工作壓力,他過得輕松悠閑。可沒過多久,林大爺就開始覺得生活索然無味,于是整天唉聲嘆氣,飯吃不下,覺睡不香,心里還時常感到發悶,煩躁。在家呆不住時,他就坐上公共汽車,從起點坐到終點,再從終點坐回起點,為的是湊湊熱鬧,聽聽人聲。那時,唯一能讓林大爺開心的事就是孫子放假來看望他。
2003年春,兒子和兒媳頻繁吵架,而且每次吵架都非得找林大爺評理。一天深夜兩點多,林大爺突然接到兒媳的電話,說是要離婚,還要把孫子帶走,這著實把他嚇壞了。打那兒以后,林大爺對生活更加灰心,做任何事都沒有興趣,不但食欲降低,還總是覺得胃痛、脹氣、心慌,渾身不舒服。為此,林大爺不斷接受各種醫學檢查,服用藥物,但痛苦仍未減退。時間長了,林大爺的心境越來越差,“自殺”兩個字老在腦子里打轉兒。
服藥自殺幸被搶救
可怕的事情終于發生了。當年秋天的一個晚上,林大爺趁老伴睡著后,寫好留給家人的三封遺書,并服下了400粒安眠藥。次日一大早,老伴醒來后,發現林大爺臉色發青,口吐白沫,昏迷不醒。在鄰居的幫助下,家人把林大爺送往醫院搶救。到醫院時他已處于深度昏迷狀態。經過洗胃、解毒、補液等緊急治療后,昏迷30多個小時的林大爺逐漸恢復意識。但他醒來對家人說的第一句話卻是:“我得了怪病,你們干嘛還要救我。沒有用的,我還會再去死。”
果然,住院期間的一天,趁家人不注意,林大爺又拔掉身上所有的輸液管和氧氣罩,欲爬窗跳樓自殺,幸被兒子及時發現并緊緊抓住,悲劇才未發生。
擺脫抑郁健康生活
在醫生的建議下,兒子陪同林大爺來到經區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就診。經檢查,醫生確診他患了典型的老年抑郁癥,且處于最危險的時期。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林大爺的抑郁癥狀明顯減輕,一個月后出院調養。
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學會自我調整心態,積極參加一些有益的集體活動,走出孤獨、空虛的精神世界。圖為由退休居民組成的市區東北村居委會藝術團成員在排練舞蹈。(記者夏志忠攝)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林大爺的心態已逐漸恢復正常,并找到適合自己的新生活方式:每天早晨,騎自行車到新外灘公園或老年干部活動中心鍛煉;上午,在圖書館讀書;下午,找老朋友聊天或來到老年公寓宣傳健康長壽知識;晚上,閱讀報紙雜志,收看新聞。此外,林大爺還將一生的醫療保健心得加以整理,為周圍的老年人舉辦健康知識講座。
在翻閱林大爺的日記本時,記者發現了這樣一篇文章,上面寫著:
今天,在雜志上看到這樣一則順口溜,它把人的一生從0歲到100歲描繪了十幅畫像,說人是0歲登場亮相,10歲天天向上,20歲充滿理想,30歲基本定向,40歲年富力強,50歲拼搏向上,60歲告老還鄉,70歲搓搓麻將,80歲曬曬太陽,90歲躺在床上,100歲照片掛在墻上。讀完后,感覺該說法有些消極,便順手將后面的幾句話改為:70歲健健康康,80歲到處逛逛,90歲來來往往,100歲喜氣洋洋。
林大爺說,在精神衛生中心接受治療的日子里,他看到很多老人因性格、家庭等原因,得了老年抑郁癥。“的確,老人離退休后,從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主角’,變成了社會‘配角’和‘閑人’,他們失落、孤獨,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進而產生焦慮、抑郁、敏感等心理問題也是自然的。現在,我要通過聊天及舉辦講座等形式告訴更多的退休老年朋友,如何快樂生活,如何健康長壽。同時,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我也變得不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