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我一直以為,母親會與我一樣。愛上這個城市的繁華與熱鬧,但一個星期后我發現,母親的水土不服竟是如此嚴重。她不僅無法習慣坐式的馬桶、狹小的房間、窗外的喧嘩、汽車的鳴笛,更因為找不到可以聊天的同伴而日日憋悶。有幾次,她聽到樓上的吵架聲,竟開門要去給人家勸架。我好說歹說,終于讓她明白,城里人不喜歡別人關心自己的隱私;況且,彼此間一無所知,也過于冒昧。母親是過了許久,才原諒了我見到對門連招呼也不打的“無禮”舉止。而她自己,也因為屢次跟同樓的人問好,招來外人疑慮重重的注視。每每看到母親在陌生人戒備的一瞥里尷尬微笑,我便覺得難過,忍不住會抱怨她過度熱情。
我和辰每日上班,無法陪著母親,怕她寂寞,我買來大堆她喜歡聽的黃梅戲光盤,教給她怎么看。下班回來問,她總是說很好看,便忙著做飯洗衣了。我關起門來備課,開了電視讓母親看,卻每每瞥見她在精彩的韓劇里,倚在沙發上,打起了輕微的鼾聲。扶她回房,關上門的那一刻,才意識到暮年的她,對熱播的韓劇或許根本就看不明白:就像她說好看的碟片,都嶄新地放在抽屜里,連封都沒有拆——因為,我教了她那么多次DVD機的用法,她始終是學過即忘。這些對我們尋常的東西。于幾乎不識字的母親,不亞于無法解讀的天書。
我開始盡量多抽出些時間陪母親,但母親,對我的這種“慷慨”不大適應。她幾次勸我不必陪她,又拿出可以認識廣場到家的路來炫耀,說自己應該像那些晨練的老人們一樣,早起去活動筋骨,能夠結交一些姐妹也說不定呢。我猶豫之下,將買菜的“大權”放手給了母親。前幾次,她按部就班地原路返回,并未出什么差錯。沒過一個星期,她為了買我愛吃的鯉魚,在農貿市場里興致勃勃地多轉了幾圈,便迷了路。最后。是穿制服的工作人員,好心地將她送回來。她假裝只是小事一樁。但我還是從工作人員的口中聽說,她在人聲嘈雜的市場一角,已經急得落了許久的眼淚。
我堅持不再讓母親出去買菜,她勉強同意了,卻趁我不在家的時候出去“練習”,結果又出現兩次“失蹤事件”。我忍不住朝她發了脾氣,她坐在沙發上,無助地看我一眼,便低聲說了句:可是,我連街都沒法逛,那我呆在這城市里,還能干什么呢?我在這句話里,想起她為了消磨時間,將家里的地板和家具,擦了又擦;連我棄之不穿的衣服,也要找出來,仔細地清洗后,整齊地疊放在衣柜里;她為我們洗衣做飯,一天幾次地清洗馬桶,甚至把公共的樓梯,都拖得一塵不染……這樣的勤勞,除了她真心地想為兒女盡一份力,更多的,則是因為,她在這個無人可以說話的房子里是那么的孤單。
終于有一天,母親試探性地談起家鄉的老鄰居時,我笑著對她說,媽,如果真想他們了,不妨回家吧。母親吃驚地抬頭看我,隨即欣喜道:真是很想念呢,上次他們打電話來,聽見隔壁你范嬸的大嗓門,我就想起兩個人從日出嘮到日落的那些舊事來了;還有你陳叔,聽說又添了個孫子,老頭子整天樂得合不攏嘴!哎呀,怎么感覺像是很多年沒見了呢,真是想得心都慌……
我在母親的滿面紅光里,終于明白,原來有時候,孝心并不是時刻與父母廝守在一起——給他們自己的生活,一定的空間,亦是愛的另一種自由的表達。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