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依照諸中心的發展現況,人可以分為七類。
第一種人,是指他的本能中心或運動中心占優勢,也稱為“肉體人”。
第二種人,是指他的情感中心占優勢,也稱為“情感人”。
第三種人,是指他的理智中心占優勢,也稱為“理智人”。
我們在日常生活里所碰到的人幾乎都屬于這三種人,任何人天生下來都屬于這三種人,
唯有透過自覺的努力,才能成為較為高等的人。
在這三種人里,情感人的人數最多,肉體人次之,而理智人的比例很小。
獨立思考能力并不是老天賜給人的禮物,而是人必須下功夫為自己努力奮斗才能獲得的寶貴能力。
由此,人也可以了解,為什么訴諸情感的宗教往往擁有人山人海的信眾。
第四種人是指一個人已經將靈魂進化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并且致力于四個低等中心的平衡發展。
唯有有心修行的人,他擁有健全的磁性中心,修行成為他不會改變的生活方向,而且,正確掌握了“四個中心必須平衡發展”的修行原理,這樣才是第四種人。
雖然修行的人很多,但是大多數人沒有建立平衡發展的知見,或者他的磁性中心有瑕疵,使他走上岐路,或者認同于虛假的修行團體,所以仍然落在前三種人的窠臼。
無知而忙修瞎練,其弊病往往比不懂修行的平常人更嚴重。
第五種人,是指一個人已經獲得了“統一性”與“自我意識”,他的高等情感中心開始發揮作用,具有常人所沒有的許多能力。
第六種人,是指一個人已經獲得了“客觀意識”,他的高等理智中心開始發揮作用。
第七種人,具有永遠不變的“我”,具有真正的意志,他能控制他所有的意識狀態,人所能獲得的一切都已圓滿,而且再也不會失去他所獲得的一切。
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夜睹明星,悟道成佛,在印度說法四十九年后圓寂。
剛剛成道的佛陀,可以說是成為第六種人,這時他開發了高等情感中心與高等理智中心,完全認識自我與宇宙的真相,擁有各種凡人夢想難及的神通。
而四十九年之后,圓寂前的佛陀與剛剛成道的佛陀又不一樣,前者比后者更加圓熟,理由是成佛以后,佛陀的境界就不斷從第六種人向第七種人邁進。
第七種人非常希罕,非常珍貴,幾乎不可能在人間出現。以凡人的眼睛來看,第七種人是無與倫比的完人。
現在我們可以解釋為什么稱呼本體系為“第四道”的原因了。
“第四道”就是人類進化的第四條道路。
第一條道路,著重對肉體下功夫,也就是對本能中心和運動中心下手,古代印度的苦行者就是典型的第一道,事實上,這是一條又長又難又不可靠的道路。
第二條道路,是僧侶的方法,是情感之道,例如基督教強調對上帝的信心、佛教凈土宗強調阿彌陀佛的救護力量。當這種情感宗教走偏時,會形成盲目崇拜、迫害異教徒的行徑。
第三條道路,著重對理智下功夫,例如印度的瑜珈學派、佛教的唯識宗。它的流弊是沉迷于字眼、形式、儀式、玄學的爭辯。
苦行者是過分的第一種人,僧侶是過分的第二種人,瑜珈學派行者是過分的第三種人,。所以,前三道是前三種人的道路,第四道則是第四種人的道路。
第四道強調四個低等中心的平衡發展,強調“不需要放棄外在的事物,因為所有的下功夫都是內在的”。
由于第四道要同時發展四個中心,它的難度更高,所以第四道很清楚這個體系只會被少數人接受,走第四道的人必須比前三道的人知道更多,否則,即使打著第四道的招牌,也仍然不脫前三道的窠臼。
廣義來說,只要掌握“四個中心同時發展”的修行體系即可稱為“第四道”。
(張留敏)
下一篇:成功可以是另外一種樣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最好的愛情 必然有遺憾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