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愛情是什么?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在1988年對這個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他的“愛情三元論”認為,人類的愛情雖復雜多變,但基本上不外由三種成分所組成:(1)動機成分。愛情行為背后的動機,對人類而言極其復雜。其中,性動機或性驅力,以及相應的誘因,如異性之間身體容貌等特征是重要原因之一。(2)情緒成分。屬于愛情的情緒,除了愛與欲之外,肯定還夾雜著其他的成分,所謂酸甜苦辣的愛情滋味。(3)認知成分。愛情中的認知作用,對情緒與動機兩種成分而言,是一種控制因素。如果將動機與情緒分別視為電流與火花,認知就是開關或調節器,它可斟酌愛情之火的熱度予以適度調節。按照他的觀點,雖然兩性間的愛情形式因人而異,其實都是由這三種成分以某種方式的混合所演繹的。他進一步將動機、情緒和認知各自在兩性間發生的愛情關系,稱為熱情、親密與承諾,即以動機為主的兩性關系是熱情的,以情緒為主的兩性關系是親密的,以認知為主的兩性關系是承諾的、守約的。而完美的愛情應該是三者俱備,且合而為一。
大學生戀愛心理發展一般經歷四個時期:
(1)異性疏遠期。一般在12~14歲,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于生理發育的急劇變化,引起心理的不安、害羞,使男女之間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隔膜,關系疏遠甚至反感。不過,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由于各種傳媒的發達及人們觀念上的日趨開放,這一階段的表現已越來越不明顯。
(2)異性向往期。一般在15~16歲,隨著性生理的發育,尤其是性意識的發展,男女生逐漸從疏遠、抵觸開始轉向為彼此產生好感,愿意在一起學習、游戲和活動。
(3)異性接近期。一般從16~18歲,隨著性生理的進一步成熟,異性間產生向往和傾慕,往往采取各種方式接近異性,和異性相處感到愉快,初戀開始出現。
(4)戀愛期或愛情產生期。18歲以后,隨著性生理和性意識的成熟,男女生交往頻率的增加,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多數青年戀愛狀態。單從年齡上看,多數大學生處在上述性心理發展的后兩個階段,但由于個人經歷及自身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在戀愛心理發展的階段特征上的表現,可能有很大的落差。
心理學家根據戀愛中對愛情的追求,進一步把愛情分為健康和不健康的兩大類。
健康的愛情表現在:
(1)不癡情過分,不咄咄逼人,不顯示自己的愛情占有欲,能夠充分尊重對方;
(2)將愛情給予對方比向對方索取愛情更使自己感到歡欣,并以對方的幸福為自己的滿足;
(3)是彼此獨立的個性的結合。
不健康的愛情表現在:
(1)過高地評價對方,將對方的人格理想化;
(2)過于癡情,一味地要求對方表露愛的情懷,這種愛情常有病態的夸張;
(3)缺乏體貼憐愛之心,只表現自己強烈的占有欲;
(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
人在社會中始終不是孤立的存在,而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的人際關系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對大學生而言,曾經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伴群關系,正讓位于兩性間的戀愛關系。戀愛關系對大學生的意義,事實上已超出了這種關系本身,而是作為其自我認定和自我價值感的基礎。所以,大學生戀愛是身心發展的需要,對其心理健康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必須是建立在真正的、健康的愛情基礎之上的。反之,不僅不利于心理健康,而且由于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并未完全成熟,可能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下一篇:男人在墜入情網時的表現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大學生戀愛要分清主次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