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網婚”游戲并非自今日始,但最近引起了傳媒的高度關注,成了有歷史的新聞。
有媒體報道,一個正讀高一的男生,在忙著準備自己“網婚”一周年的慶典。一年前的“網婚”的結婚典禮,他邀請了幾十位“親朋好友”,場面十分壯觀。賓朋滿座,司儀、牧師都到齊了,“新人”交換戒指、喝交杯酒等,和現實的婚禮的程序一樣。所有賓客、人員的角色都由他邀請的網友擔任,當時有100人同時在線。一年來,他感覺婚姻生活很幸福,每天最少要抽出兩小時來照顧他的網絡二人世界。放學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上網看看自己的“小家”,做做家務和在網上買一些虛擬商品。由于需要大量的時間照顧虛擬家庭,他的學習成績下降,這讓家長有點莫名其妙。開始父母認為他了,后來,才發現他是“網婚”了。和他多次談話無效,父母一氣之下,切斷了家中的網絡。他就干脆每天跑到網吧去上網,繼續自己的“網婚”。結果,還是無奈的父母作了妥協。媽媽說,孩子在家里上網總比在外邊好吧。
記者從那個網絡丈夫處了解到,他的很多同學都在網上結了婚,他算晚的。同學們在一起,經常會問“結婚了嗎”之類的話。目前,虛擬婚姻游戲的主要玩家為14歲到30歲的青年人,其中絕大部分為在校的青少年。 記者在GOOGLE網上,點擊搜索“網絡婚姻”,一共找到了10,700,000多項查詢結果。記者進入了一個虛擬婚姻網站,注冊后,深入了一個虛擬社區。在這個虛擬的社區里,虛擬的建筑物、超市、醫院等應有盡有,還有虛擬的娛樂場所,比如酒吧、婚姻介紹所等等。 這座虛擬的城市里有一套完善的虛擬婚姻登記制度。如果兩位社區網民要“登記結婚”,必須到社區的“婚姻登記處”進行注冊,經過一番審查之后才能舉行婚禮。 只要是現實婚禮中有的,網絡婚禮中都有。婚禮規模的大小根據新人在社區中的地位和經濟狀況來定。 “結婚”后,雙方在社區里可擁有一個“家”,有客廳、臥室等。在這個虛擬的“家”里可以料理家務、飼養寵物、栽花種草、交友、準備社會活動等,雙方還可以擁有自己的“孩子”。如果沒有找到意中人,網民可以申請交友,由社區來統一安排一些網民互相聊天,培養感情直至“結婚”。
這樣現代的辦家家游戲,無疑引起許多青少年強烈的好奇心與濃厚的興趣,但卻使他們的父母一輩的成年人百般焦慮。對“網婚”的批評與擔憂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其一,認為“網婚” 對青少年危害不可低估,非常不利于青少年責任感的培養。有專家說,這種現象主要是青少年為了緩解壓力所致。目前,升學、就業壓力使部分青少年的負荷過重,他們渴望逃避現實輕松生活,并通過虛擬空間來找到心靈伴侶,放松自己。除此以外,當今獨生子女的人際交往能力弱,責任感淡薄,也為“網婚”的流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網婚”中,青少年普遍認為在虛擬社區里可以不必受任何社會道德的約束,這種理想化的網絡生活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落差將造成人格分裂,這是一種潛在的傷害。網絡婚姻與現實婚姻相差無幾,現實婚姻的一切模式幾乎都可以在網絡婚姻中找到,但唯獨沒有現實婚姻的責任感。在今天的中學生那里,常能聽到“今天你結了嗎”“昨天晚上我剛離”這樣的話。有的中學生在“結婚”以后,激情很快消失了,于是雙方便“離婚”。有的人已經“二婚”“三婚”了。參加“網婚”的青少年都以自己為中心,他們衡量能否結婚與持續婚姻的標準也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這樣會使青少年對家庭、婚姻的理解產生扭曲。青少年需要在現實生活中鍛煉與異性相處的能力,為將來真正的婚戀做準備,而“網婚”提供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標準,會讓青少年在今后真正選擇伴侶時有誤解,對真正的婚戀失去責任感。
其二,“網婚”容易產生網癮,消磨青少年的意志。青少年容易沉迷于這種虛幻的世界,尤其是家庭缺少溫暖或學習壓力較大的孩子,網絡中的美好和虛幻對他們有著麻醉作用,使他們失去正確的判斷力。長時間上網可以誘發網癮綜合征的發生。
其三,“網婚”要價不菲。現在流行的網絡婚禮,從開始申請登記到租用禮堂、購買婚紗、布置新房等等,整個過程根據購買物品的價格和豪華程度的不同,價錢在200至1000元不等。有的網站還會定期推出集體婚禮,這樣的價格會便宜一些。“婚后”要維持一個家還需要不斷的投資,購買各種家庭生活必需品。而這些都是要用錢來購買游戲點卡的方式來支付的,但對青少年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有的孩子是靠偷偷攢下來的午餐費來支付“網婚”開銷的,長此以往,對青少年的身體健康肯定會構成危害。
我是在中央電視臺的新聞頻道看到批評“網婚”的報道后,立刻到網絡上去搜索有關的文字資料,讀后覺得對這個問題還應作深一層的思考與研究。
提到的“網婚”游戲的負面影響,譬如成癮后費時、費錢,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等,我相信都是存在的,但這可以說是網絡游戲乃至電腦游戲,甚至可以推及一切有吸引力的好玩的游戲的負面影響的共性,難道要取消一切好玩的游戲,或者用不會成癮(一般也不好玩)的游戲取而代之?
游戲,是人生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西方美學一直有美起源于游戲說,不管此說是否理由充分,但我們通過游戲來學習、演練社會生活經驗,則應該是每個人都有的生活經驗。我們在小時候都玩過辦家家,扮新郎、新娘的游戲,盡管今天此類游戲發展到了網上,玩游戲者也由學齡前兒童“成長”為初高中生,甚至還有三十出頭的大齡青年,但游戲的形式變了,游戲的實質還是萬變不離其宗。之所以今天的玩游戲者會顯得晚熟,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與他們多是獨生子女,在該玩辦家家游戲的幼年,找不到玩此類游戲的同伴,只能到長大后來補玩。由此也可見游戲對成熟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成年人對這點可憐兮兮、帶有“補課”性質的“網婚”游戲,還要橫挑鼻子豎挑眼,青少年怎么會樂意接受我們充滿善意、充滿憂慮的批評呢?說“網婚”游戲會導致對現實婚姻缺乏責任感,就像說玩“官兵捉強盜”的游戲會導致是非不分或暴力傾向,只能是種猜想。
但從報道來看,現在的“網婚”游戲可能還存在一些缺陷,會降低游戲的正面引導作用,而擴大一些負面影響。我認為,好的“網婚”游戲,應該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輔相成的。我粗粗想了一下,應該有這么幾條:
其一,應該有間離效果,不時使玩游戲者意識到這是游戲,游戲與現實世界相比總是粗淺的、表象的、局限的、虛幻的,要讓玩游戲者意識到,虛擬世界的自由是無價值的,只有現實世界的自由才是真實有價值的。
其二,游戲內容,除了添置家具等項目外,要設計一點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通過解決問題來給予價值認定。價值認定的結果(可體現為分值)玩游戲者事先不知道,事后要告訴他這么評定的理由。玩游戲者也可以對他人解決問題的行為打分,打分結果及理由,與標準答案對照后,也給打分者一個分數(也可以是負分)。這樣來凸現游戲的學習、演練社會生活經驗的作用。
其三,對此游戲在規定時段里可以玩的時間、可以注入的游戲金額有限制。超額注入的資金要交很多的稅,可以采用累進稅,超過時間要罰很多錢。但完成游戲內容所得金額不繳稅,完成項目好的,還有獎勵。時間節約的也可以獎勵。凡此類游戲都要求有這樣的制度設計,避免惡性競爭。要從制度設計上培養玩游戲者的規則意識。
總之,對網婚游戲等網絡游戲、電腦游戲,要正確、全面地分析其正面作用與負面作用,因勢利導,揚長避短,疏而不堵。網絡游戲,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領潮新銳,游戲就是游戲,就看我們怎么讓游戲為我所用,而不是我為游戲所用。
>>>下一篇:哪些孩子易染上“網癮”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憂心 如何讓兒子戒掉網癮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