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中國有句古話: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的網癮雖然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缺失家庭關愛導致的,但父母眼里的網癮孩子都是“六親不認”的。帶著“讓孩子吃吃苦”的想法,家長便默認了協議書中“必要時使用懲戒方法”的條款。在教官素質無法保證的情況下,這便成了“南寧事件”的重要誘因。
暴力戒網癮是拯救還是傷害,做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人都清楚,感化和朋友式的教導效果遠遠優于其他方式。但這樣的工作方式,時間和精力成本異常高昂,對咨詢師的專業水平要求也極高。以我們的經驗,要想實行人性化管理而不出亂子,師生比例不能低于13。即使實行軍事化管理,專職的心理學力量也不能低于13,否則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孩子們的問題。心理學咨詢師的工作屬于高強度的腦力勞動,每天連續咨詢超過3小時便屬于超負荷運轉了。但是如今青少年心理健康導師稀缺,要想把這么多“個性孩子”放在一起,強制關押是最節約成本也是最簡單的方法。
暴力戒網癮是拯救還是傷害,從經濟效益來講,不管什么樣的孩子,強制關押可以做到來一個留一個,留一個就是上萬元的收入。當經營者意識到只要抓住家長的心,即使做出了上門捆綁的行為,也不會被法律制裁時,違背基本法律常識的各種瘋狂行為便層出不窮。
安全島里不安全,暴力戒網癮是拯救還是傷害,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已經無可救藥了,如果在訓練營里打幾頓能夠起作用也值得,以暴制暴是不得已。讓我們來看看這樣做究竟給孩子造成了什么樣的傷害。
社會心理學大量的實驗證明,孩子對大人的行為有很強的模仿性,尤其是大人在孩子面前出現攻擊行為后,孩子模仿類似的攻擊行為的幾率相當高。很多家長喜歡用體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往往是因為自己小時候經常挨打。當面臨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他們便想起了小時候挨打的經歷。試想,一個本來遵紀守法的孩子突然被一群陌生人捆綁帶走,并進行長達數個月的監禁打罵時,他只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只要有權的人愿意,他可以采用一切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心理學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暴力戒網癮是拯救還是傷害,建立關系-鼓勵并引導求助者暴露問題-鼓勵并引導求助者面對自己的問題-協助求助者動用自己的能量解決自己的問題-鞏固求助者內心的成長,以便解決今后遇到的各種問題。青少年上網成癮是因為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繼而通過虛擬的網絡去尋求滿足。很多有人際關系障礙的青少年更傾向于通過網絡這個“安全屏障”來滿足交往的需求。既然是心理需求,就應該使用心理學方法。用強制和暴力手段戒網癮,直接導致了仇視和對立。再使用壓制的方法不允許暴露問題,如何能知道當事人為什么依賴網絡?他的人際交往模式存在哪些缺陷?在這樣的機構里,更多的青少年只學到一條:好漢不吃眼前虧。事后,他們的內心一如既往地空虛。
“不在沉默中暴發,暴力戒網癮是拯救還是傷害。便在沉默中死亡”這句話很經典地描述了人在暴力鎮壓下的狀態。心理學將人的生命分為生理生命和心理生命。自殺的人均是因為心理生命已經死亡(俗稱深度絕望),便自行解決了生理生命。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很多嚴重依賴網絡的青少年其實是在自己構建的安全島中進行自我治療,只不過他采用的是不被家長認可的方式。因此,我們對網癮者的幫助要根據他當時的心理狀態來分類進行。對于心理狀態相對健康的人,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當機立斷。但對心理狀態非常糟糕的網癮者,要采取相對溫和的方式循序漸進,時間較長是家長必須接受的。如果此時采用粗暴的方式去干涉的話,暴力戒網癮是拯救還是傷害,將會造成更深的傷害。
人性化戒網癮路在何方,暴力戒網癮是拯救還是傷害。暴力戒網癮在孩子身體受傷的同時也會對他造成心理創傷。這個創傷可能存在很久,甚至被壓抑到人的潛意識中去。如果這段經歷沒有經過心理輔導去疏通,在5年后、10年后、結婚后暴發時,不但會對他的小家庭造成傷害,而且他已經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那樣的狀態了。
下一篇:兒童是否應該過早接觸計算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網癮形成的心理原因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