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與網絡道德
分類: 網癮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4-03
閱讀 :493
當前社會,互聯網正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滲透到人們生活當中。大學生是其中最活躍的群體。抽樣調查顯示,北京重點高校大學生經常上網的人數達到80%。
互聯網給人們帶來文明進步的同時,也有相當的負面效應。垃圾郵件、色情傳播、暴力恐怖、網上犯罪不一而足。上網聊天時常有頹廢消極不負責任的言論情緒,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
華北電力大學在本校范圍內作了一次網絡道德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6.3%的同學收到過不文明的網絡信息,93.2%的同學遇到過網上不文明現象,比如謾罵和恐嚇。即使是在學校較受歡迎的BBS,也僅有17.2%的同學認為那上面發表的個人見解值得一看,87.3%的同學認為提倡網絡道德勢在必行。
在無序的網上世界提倡網絡道德實在必要。道德主要是通過自律來實現的。大學生如何做到上網自律呢?筆者有些看法,請大學生思考。
對反動、色情、迷信的信息,自覺地不看,不聽,不信。對這些精神“毒品”,不要抱著好奇、試試看的,一“吃”就上癮,一上癮就難以自拔。與其以后進“戒毒所”,不如一開始就抵制它。一個不懂得抵制的人,總是跟著感覺走、跟著時髦走的人,是不可能實現道德自律的。
不在網上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網上聊天,可幫助我們交流信息和思想。如果認為在那個虛擬的世界里可以不負責任地胡說八道,那就錯了。虛擬的世界連著真實的世界,影響著每一個坐在電腦前面的人,一個有正義感、有責任感的人,在生活中會處處(包括上網)以負責任的態度行事,主持正義,反對邪惡。
參與電腦娛樂和網絡游戲,也要掌握“度”。上海某大學退學試讀和轉學的學生237名,80%以上是因為過度沉迷于電腦娛樂和網絡游戲。偶爾玩玩,未嘗不可;一旦沉迷,每日里幾小時、十幾小時搭進去,荒廢學業,辜負了大好時光;嚴重者導致退學,這就因小失大,損失慘重了。
江澤民總書記指出:“互聯網是開放的,信息龐雜多樣,既有大量進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動、迷信、黃色的內容。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政治工作一個新的重要陣地。國內外敵對勢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們黨和政府爭奪群眾,爭奪青年。我們要研究其特點,采取有力措施應對這種挑戰。”對大學生來說,提倡網絡道德,用道德來自律;對學校的管理者來說,主要的是“研究其特點,采取有力措施”,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盡量抵制負面效應,以利大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