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患了考后焦慮癥的考生不妨試著做做運動。
一些考生在高考前食不甘味、夜不能睡,患上嚴重的“考前焦慮癥”,殊不知,現在又有部分考生出現了“考后焦慮癥”。原來,成績尚未公布,但隨著日期一天天臨近,一些孩子心里越發沒了底,變得寢食難安、沉默寡言、“冷淡麻木”。對此,心理專家和運動醫學專家表示:體育運動對于緩解壓力是十分有效而無副作用的良藥,不僅能夠儲備體能增強體質,更主要的是在運動中能夠產生“快樂因子”,讓學生們于無形中解壓。
醫學指導/武警醫院心理科主任李煒、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骨外科副主任醫師、運動醫學博士王文
不少考生患上考后焦慮癥
高考成績還沒有公布,除了部分孩子趁此時期好好瘋玩一把之外,更多的考生則是對即將公布的成績感到擔憂。有家長反映,孩子似乎變得沉默寡言,甚至變得有些焦慮、煩躁,甚至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對一些活動的興趣度也急劇降低,整個人顯得很“冷淡”。
武警醫院心理科主任李煒分析,這種種看似“麻木”的表象,實際上是擔憂高考成績而引發的預期性焦慮反應。離預期越近,則人的焦慮程度越高、相應的心理疲勞反應越大。尤其是部分考試中感覺不好的孩子,對高考失利的預測性恐懼更容易導致其身心俱疲。
李煒指出,這是一種無故預測、擴大失敗感的不良心態,家長應幫助考生順利度過此關,改善心態,積極面對考試結果。“父母除了多給予孩子們鼓勵、勸慰等心理支持外,還可以通過建議其運動、外出散心等方式有效調整情緒。”李煒表示。
運動鍛煉可化解壓力
李煒介紹,不論是從生理科學還是心理科學角度,興奮和抑制都是大腦皮層的活動規律,運動能有效幫助調節、鏟除“抑制”,恢復“興奮”。
她指出,運動可以增強人體活力,還能增加能量,從而對抗壓力。研究表明,鍛煉可以明顯地減少人的焦慮癥狀。無論是成雙成對去打羽毛球還是一群人酣暢淋漓地打場籃球,都能由極度疲勞中獲得放松;晚飯后散散步或是清早起床去陽臺上活絡活絡筋骨也能在無形中減少緊張……專家指出,無論運動鍛煉方式是劇烈還是輕柔,室內還是室外,都能隨之產生“天然鎮靜劑”。
運動可以減壓。當人們焦慮、煩躁、壓力過大的時候,適當運動可以為這些情緒提供一個“宣泄口”。運動時可以降低腎上腺受體的敏感性,具有減輕應激反應及應激反應對生理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運動是最有效的情緒疏導工具。國外學者麥格林的試驗也證明,運動可以緩解緊張、減輕疲勞、焦慮狀態,有效地釋放被壓抑的情感并增強心理承受力、保持旺盛的精力。
運動可產生“快樂因子”
有過運動經驗的人都會發現,只要一運動,就會無緣無故地快樂起來。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骨外科副主任醫師、運動醫學博士王文表示:“運動不但可以解壓,而且可以產生快樂。”他指出,運動能緩解壓力、讓人保持平和心態甚至“無緣無故”產生愉悅情緒,與腓肽效應密切相關。他指出,腓肽是身體的一種急速,被稱為“快樂因子”。當運動達到一定量時,身體產生的腓肽效應能愉悅神經,甚至可以把壓力和不愉快帶走。
他指出,如果考生覺得自己最近實在背負壓力太大,可以換個運動環境,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經常在室內運動的人,到戶外去爬山,到小樹林里去跑步,會感覺輕松愉快。運動前可以嘗試一下心理調節,也有利于在運動中更好地釋放壓力。在安靜的地方,做幾次深呼吸,或說幾句鼓勵自己的話,讓精神振奮起來,然后開始運動,可使放松、減壓的效果更好。
天氣雖熱
但別在空調房運動
王文提醒,在炎熱的夏天,要讓運動起到充分的減壓作用,還必須注意以下四點禁忌:
首先,夏天天氣比較熱,運動時和運動后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謹防中暑。需要提醒的是,運動后忌立即大量飲水,也不宜喝太甜的飲料(如可樂等)、冰凍飲料及水果。大量飲水會使血液中鹽的含量降低,加之出汗讓鹽分更易喪失,容易使細胞滲透壓降低,導致鈉代謝失調,發生肌肉抽筋等現象。專家建議,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都要補水,但不要一次喝個夠,而是要“多次少飲”。運動后可適當補充電解質飲料,如淡鹽水、運動飲料等。
其次,運動后不要馬上洗冷水澡、吹空調。不少人運動后會馬上沖個冷水澡,或直接對著空調風口猛吹。由于肢體溫度和水溫相差懸殊,突然與冷物質接觸易發生小腿抽筋。因此,劇烈運動后應先擦干汗液,等汗不再出時再洗澡。另外,運動后猛吹冷風會帶走身體很多熱量,使皮膚溫度下降過快,易引發傷風、、氣管炎等疾病。
另外,運動過后不要立即吃飯。劇烈運動時血液多集中在肢體肌肉和呼吸系統等處,而消化器官血液相對較少,消化吸收能力差,所以劇烈運動后不宜馬上吃飯。
最后,專家特別提醒考生,盡量選擇到戶外運動,別在空調房中活動,也不要在強烈的陽光下運動。空調房中溫度較低,常常運動很久不出汗,一不小心就會運動過量。而出汗之后人們會停下來休息,毛孔剛張開又受冷收縮,很容易造成風涼、發燒頭痛,尤其是那些平時運動少的人更易中招。最好是清晨或傍晚,在公園或空氣清新的地方運動。
試試短期周邊旅游
李煒介紹,雖然此階段學校會有各種消息通知考生,從而導致考生不敢走遠,但從心理學治療角度而言,“環境療法”對疏導焦慮、緊張、恐懼作用明顯,所以考生可以視情況選擇周邊地區的短期旅游。
李煒指出,在熟悉環境下,人面對書本、父母、老師、同學時,都可能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即將來臨的成績單,所以始終處于難以擺脫的焦慮氛圍下,人的情緒是不會好轉的。而走出去,到一個相對陌生的地方,周邊環境失去了對人的無形壓力和暗示,且增添了不少新鮮感帶來的樂趣,自然能起到陶冶情操、釋放壓力的“療效”。
下一篇:焦慮癥的診斷標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焦慮癥患者飲食要注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