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現代人不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皆背負了巨大的壓力,“焦慮”一詞應運而生,更有甚者還患上了“焦慮癥”。
是什么導致焦慮的出現?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焦慮是一種綜合性的情緒,與性格、環境、家庭等因素關系密切,甚至受飲食營養等間接影響,還可能與腦生理機能的改變有關。
因此,了解焦慮形成的原因,才能幫助我們改變對待焦慮的態度,不再預支痛苦;同時,科學家還發現,適度焦慮能夠使人進步、有益身心健康。
和煩惱共處
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翔平認為:接受焦慮,并從積極的方面看待它,就能和焦慮和平相處。例如即將來臨的高考,考生緊張或不緊張,都可能答不好或答好。人們對待自認為不好的情緒,通常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總想盡量調節,并盡快改變它;另一種是直接應對具體問題,而不是一定要先把情緒問題解決掉。他認為,如果把注意力的焦點放在對付問題上,問題解決了,情緒問題通常也會緩解。
另外,我們有時還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明明已經準備充分,胸有成竹,結果事到臨頭,又變得大腦短路,一片空白,從而焦躁不安。其實,這種現象完全是正常的。這只是大腦在提醒你,它的信息神經元暫時還沒建立好聯系,但絕不會永遠短路下去。如果這時你閉上眼,深呼吸,或者在桌子上趴5分鐘,自在地和焦慮相處一會兒,又有什么不好呢?再睜開眼睛的時候,你應對問題的思維又會啟動,也許還會更加活躍。
適度焦慮使人進步
只有在適度焦慮的幫助下,我們才會取得成功。適度焦慮有助于我們解決問題,比如提高學習效率,更有效地應對問題,重視困境,提防疏漏。要學會并適應焦慮與我們相伴,只是不要讓它總是錯誤地預警。當它在提示我們注意危險時,我們不妨辨別一下:是不是真那么危險?有沒有夸大?焦慮是我們心中自我監控的朋友。
如果我們把“朋友”的提醒當成一種建議,然后把處理問題的主動權留給自己,對自己說“我會考慮你的建議,也可以稍微責怪一下自己。我會盡力去爭取,但最終的結局并不完全取決于我……”這樣,你就可以在和焦慮共存中不斷進步。
讓身體尋找放松感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試驗,發現應對考試,人們大概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正常發揮型,一種是失常發揮型。有趣的是,兩種人的共同點是,進考場都可能手心冒汗、心跳加快;而不同處是,失常發揮型的人覺得自己的身體反應是有害的,因此要費好大勁排除;而正常發揮型的人則不予理睬,覺得大家都這樣,于是過一會兒自然就好了。
有許多修煉性情的方法,讓我們和焦慮和平相處。幾乎所有的身心修煉都注重重新認識自我和情緒。這些修煉的基本原理都是建議人們觀照而不是沉浸于當下的情緒,并進行自我調節。比如,利用冥想創造的空間,確認自己的情緒,命名它,然后退后一步審視它。如果判斷這種情感是負面的,極端的,也不要壓抑它,而是努力把它轉化成積極的情感,重新找回內心的從容平和。
有一些簡單的放松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在焦慮時找到舒適感:首先深呼吸,最好是腹部深呼吸。吸氣時數一,呼氣時數二,用幾秒鐘時間注意自己的感覺,然后放松。先放松你的腳趾,然后再放松整個足部。重復一遍。再放松小腿、大腿、腹部、胸部、雙手、雙臂、雙肩、脖子、后腦、耳朵、臉、眼睛,按照此順序依次放松一遍,大概用10分鐘~20分鐘。放松之后再面對你要處理的問題,就會感到非常松弛。
下一篇:專家呼吁警惕焦慮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焦慮癥的發布原因都有哪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