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我們怎么來替新的教育方法下一個定義,而且這種新教育方法的第一次出現又從什么時候算起呢?進行教育就是使兒童適應于成人的社會環境,換言之,就是根據個人所在的社會認為具有一定價值的整個現實集體去改造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結構。所以在教育所構成的關系中有兩個因素:一方面是成長中的個人;另一方面是社會的、理智的和道德的價值。而教育者則負責把這些價值教給那些個人。成人從他自己的觀點來看待這兩方面的關系,而開始把注意力放在第二個因素上,因而把教育視為單純地把集體的社會價值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而且出于無知或者由于把每個人特有的自然狀態和社會模式對立起來,教育者首先只關心教育的目的,而不關心教育的技術,只關心培養出來的完人,而不關心兒童以及其發展規律。
由于這個緣故,教育者明顯地或者暗地里把兒童看作是一個受教育的小大人,對他進行道德教育,使他盡可能快地變得和成人一模一樣;或者把兒童看作是各種原始罪惡的體現者,把他看作一種難于處理的原材料,他更多地需要改造而不是教育。我們大部分的教育方法都來源于這樣一種觀點。這說明了“舊的”或“傳統的”教育方法的涵意。新的方法則要考慮到兒童本身的特性并且要利用關于個人心理結構的規律和關于個人發展的根律。傳統教育方法與新的教育方法的對立乃是被動性與主動性的對立。
但是不要誤會。記憶、消極的服從、對成人的模仿以及一般的接受,對兒童講來,和他的自發活動完全是同樣自然的。也不能說,舊的方法在這方面完全忽視了對兒童進行觀察,盡管這些方法有時是違反心理學的。所以這兩種教育確是在利用兒童心智特點方面的不同,而是因為這兩方面的教師對兒童的一般看法不同。
兒童時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罪惡時期呢,還是兒童心智的特征在功能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明真正的活動呢?根據對這個根本問題所做的答復,成人社會與受教育的兒童之間的關系,人們或者把它視為一種單方面的關系,或者把它視為一種交互作用的關系。在頭一種情況之下,就是叫兒童從外界接受已經十分完善的成人知識與道德的成果;教育的的關系一方面是壓制,而另一方面是接受。從這個觀點看來,即使學生們所做的純屬于個人性質的工作(如寫一篇作文,翻譯文章,解決一個問題)也不是真正自發的、個人的研究活動,而是強加在學生身上的練習或是一種模仿外在世界的動作;學生的內心道德始終根本是引向服從而不是培養自主性。另一方面,兒童被認為具有他自己真正的活動形式而心理的發展也是包括在這種活動的動力過程之中的,于是受教育的主體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就變成交互作用的了;兒童不再是接受現成的關于正當行動的道理和規則以求接近于成人狀態;而是經過他自己的努力與親身的經歷去完成正當的行動;反過來社會期望它的新的一代不僅是模仿;它期望進一步豐富。
下一篇:洞察童心 小孩也嫉妒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出格的孩子更容易抑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